2007年1月5日星期五

我執放下則生死解脫——八地捨執藏

浩浩三藏不可窮,淵深七浪境為風。」

「不動地(八地)前才捨藏,金剛道(十地)後異熟空

執藏:第八是末那識愛執的對象,稱為「執藏」、「阿賴耶識」。末那識不斷的思惟所緣的阿賴耶識,並執阿賴耶識為我。

三藏:指能藏、所藏、執藏。第八攝藏一切種子,稱為「能藏」、「一切種子識」。第八識接受一切法熏習而成的種子,稱為「所藏」。第八是第七識愛執的對象,稱為「執藏」。

不動地:十地中的第八地。是修行菩薩道的行者,經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,在前七地中不斷修習超越世間的智慧——無分別智,讓觀智愈來愈醇熟,而能逐漸的伏斷先天(俱生起)的煩惱,具足任運而轉的無分別智」。

金剛道:又名金剛無間道、無間道,是第十地菩薩的最後,也就是成佛的前一剎那。修行菩薩道的行者,在十地中勤修十波羅蜜等菩薩行,直到金剛道時,斷除煩惱障種子,成就解脫身,斷所知障的種子,成就法身。

佛法對死亡的立場

面對死亡

佛陀曾說過:所有耕種的時機中,以秋天最適合;

在所有不同的覺悟中,對於死亡無常的覺悟是最上乘的。

死亡必定到來,但卻不一定選在何時侵襲我們。

如果我們真的去面對,我們並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

――死亡或明天。

達賴喇嘛《邁向解脫之路

死亡的判定

一、呼吸停止、五識不起(五根沒有知覺)、意識不起乃至腦死,還不算死亡。

近代醫學界以「腦死」判定死亡。當腦幹死了,不能自己呼吸,心臟不久就不跳了,不能再生存下去。於是宣告死亡。然而,依佛法來看,這是在向死亡接近的過程中,不能因為不久一定死,就宣告已死亡了。(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p.114-118

當禪修者進入很深的禪定,如在第四禪中「身行滅」──粗的出入息停止了,五識不生起,但他的身體仍然健康,等到一出定,呼吸立刻恢復。又如入滅盡定者雖然暫時沒有身、口、意的活動但並未失去體溫、壽命,身體也沒有敗壞,不同於死亡。所以,呼吸停止、五根沒有知覺,不能說是死。

二、壽、暖、識捨身才是死亡

佛法與醫學對死亡的判定有所不同。經上說:「壽、暖及與識,三法捨身時,所捨身僵仆,如木無思覺。沒有這三者,才是死了,倒在地上的身體,與砍斷了的樹木一樣。(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p.114-118)

壽:也稱為「命根」,指因業力而決定的生存期限。

暖:是體溫,人是熱血動物,當體溫漸漸下降至全身冷透了,就是死。

識:指八識。「識」捨身時,不但沒有六識,連內在的細意識(第七、八識)也不再生起了。

三、臨終的狀態

在彌留之際,有人見神見鬼,精神、情緒反常,這是生理的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分散所產生的痛苦反應,加上善、惡業力的呈現。四大分散的過程(李開濟《瑜伽、神修、禪觀》)

一) 地大:肌肉與五臟肺腑不堪使用;心力無法支配使喚肉體,逐漸失去感覺,肉體與心靈漸漸失去聯繫;視覺矇矓,逐漸什麼也看不見,覺得陽光或室內燈光完全消滅。

二) 水大:水份枯竭,口鼻乾燥。

三) 火大:身體的溫度會逐漸消失,四肢漸漸發硬、變冷,乃至非常僵硬。

四) 風大:呼吸會變得混濁沉重、不連貫、短促,然後停止。

如果處於死亡時刻的人,心中有很強烈的貪念或瞋恨,他將看到各式各樣的幻覺,會覺得非常焦慮。有人覺得好像進入黑暗,有人覺得被火燒。他的內心混亂,會大聲喊叫、呻吟,覺得全身好像被拆開一樣。他死亡的時刻會有劇烈的痛苦狀態。這些全都是由於執著自我之故,知道最珍愛的「我」即將死去。(達賴喇嘛《邁向解脫之路》)

死時、生時,屬六識不起的悶絕狀況(五位無心之一)。死後,由於第八識不再攝持五根,身體開始出現青瘀等相。攝大乘論釋論卷一:「眼等諸色根,阿梨耶識攝持故,……若至死時彼識捨離故,即有此諸青瘀等相。」(大正31, p.274a)由於死亡時身心一度崩壞,根身與情識相離,到了下一生,一般多不能記憶前生的經歷。

死生之間起善念的重要

死 亡時內心是否處在善念的狀態,是具有較好來世的最後機會。在人將死的最後關頭,至少應該被示以佛菩薩的形相,讓他生起堅定的信仰,在死時的內心擁有光明的 心境。即使無法這麼做,隨侍人員和親屬也應勿讓亡者的內心覺得紛擾不安。否則,強烈的貪念或瞋恨的情緒,會讓他處於很痛苦的狀態,而且可能讓他投生在較低 的階層。達賴喇嘛《邁向解脫之路

摩訶男居士得善終的故事

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。爾時,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,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,人民熾盛。我每出入時,眾多羽從,狂象、狂人、狂乘常與是俱。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,忘於念佛、念法、念比丘僧。我自思惟:命終之時當生何處?」

佛告摩訶男:「莫恐!莫怖!命終之後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。譬如大樹,順下、順注、順輸,若截根本,當墮何處?」摩訶男白佛:「隨彼順下、順注、順輸。

佛告摩訶男:「汝亦如是,若命終時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。所以者何?汝已長夜修習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若命終時,此身若火燒、若棄塚間,風飄日曝,久成塵末,而心、意、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,戒、施、聞慧所熏,神識上昇向安樂處,未來生天。」時,摩訶男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――阿含經》<第九三○經>(大正1, p.237b-c)

就佛法而言,生非生命的開始,死也非生命的終站,死只是一期生命的最後結束,成佛才是生命的終站。佛法最關心的議題之一,正是從有情的死亡,透視生命的實相,進而超越生死。

第八識的三大機能

對內執受種子、根身,對外緣器世間

阿賴耶識有兩種所緣:對內執持一切法的種子,以及執受根身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根對外則緣器世間。

一、 一切法的種子。阿賴耶識的主要機能,是含藏一切法的種子,作為一切現象的根源,這也交待了記憶及業力相續的理由。

二、 根身:五色根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種感覺器官,能攝取五境,並能引發五識的生起。

三、 器世間是一切有情眾生所依存的山川草木、土地家宅等生活環境,相當於現代所謂的世界

一期生命的最初,由阿賴耶識結合父精母卵,形成名色。生命的維持,也賴阿賴耶識執受根身,支持身體的基本的機能。即使在熟睡中、重度昏迷至不醒人事時,以及進入無想定、滅盡定等禪定中,雖然前六識已停止停止作用,阿賴耶識依舊活動著,維持身體器官、循環系統的基本運作。即使是生無色界,雖然沒有色身,依然有阿賴耶識。直到一期生命的最後,當阿賴耶識不再執受此根身時,就是死亡。

第八識的三大機能—— 受熏持種、根身、器

第八識「性唯無覆」,與「五遍行」心所相應

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。它的活動對未來沒有增益、違損,所以不可記別為善與不善;不會障礙聖道、蒙敝自心,是無覆的

阿賴耶識與相應的五遍行心所――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一齊恆常的活動著。根、境、識三者和合在一起,就是作意是心的發動,使心朝向所緣的對象。,是 領納樂、苦或不苦不樂。取所緣境的相。會驅使心造作這五遍行心所是一切心識活動時必然具有的基本作用。

誰創造了複製人?――

複製人是人嗎?

複製人、複製動物或基因改造的人種等,

雖然非經由自然受孕,也非自然演化而成,

但仍與您我相同,都是具有情愛、情識的有情生命體

何時才算一期生命的開始?

人 類新生命基於精、卵的結合而產生,但精卵結合只是物質上的條件,一定還要有精神上的心識進入,胚胎才能繼續發育,構成包括身、心二者的有情生命。精卵結 合,屬有性生殖。複製羊桃莉,屬無性生殖,是使用一隻成羊的乳腺細胞,抽出細胞核,經由電擊,將細胞核植入另一隻羊去核的未受精卵中,結合成為胚胎,培養 數天後,將胚胎植入第三隻代理孕羊的子宮,最後成功誕生出這隻被名為桃莉的小羊。

一期生命的最初,是由第八識與胚胎和合,令之漸漸長大。唯識學最早的經典《解深密經》<心意識相品>云:「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,墮彼彼有情眾中,或在卵生、或在胎生、或在濕生、或在化生,身分生起。於中最初,一切種子心識成熟,展轉和合,增長廣大。」新生命形成時,第八識因過去業的牽引,與父精母血結合,形成胚胎,令新一期生命的名、色從此漸漸成長。佛教說「生」,不是從母胎中生出來才叫生,而是在第八識最初托入胚胎的一剎那,即名為「生」。

 

複製的人,會一模一樣嗎?

複製人會擁有被複製者的記憶、思想、和情感嗎?二人會一模一樣嗎?不會的。

單就細胞的角度來看,雖然絕大部分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,但細胞質內的粒線體(英語mitochondria)中也有基因。如果做核移植時,細胞質與細胞核的來源不一樣,遺傳物質就不是百分之百相同。所以,要複製一個人全部的基因,就必須將他的體細胞核放回到他母親的卵胞質內。

其次,雖然基因可能有力的掌控人的行為,然而環境等因素也會影響身心發育。即使是遺傳物質一模一樣的「同卵雙胞胎」,雖然生長環境也極為相似,經過後天的教養、學習機會等不同條件,都會造成二者的差異。天生的基因無法代表一個人的全部。

再者,佛法不否認物質(色蘊)對精神(受、想、行蘊——八識及其心所)有影響,但也不認為精神由物質所決定。精神與物質,是相互影響的。雖然基因、環境等因素會影響身心,但一個人對人生的抉擇(思心所),他的任何一個心念、行為,語言,都形成個獨的經歷,薰習在自己八識田中,也影響到個人今後所受的善、惡果報。複製人的形貌雖酷似被複製者,但他們有不同的成長經驗、記憶、人格,有個人對人生的抉擇及結果,完全是不同且獨立的個體。

此外,人絕非僅受此生的主、客觀條件影響,還必須溯及過去生生世世所留下的經驗、習慣性與業力。過去行為所留存的餘勢之所以能一直存在,是因第八識一直執受種子不失。第八識的主要機能,是執取此生的色身,並維持儲存生生世世經驗的種子,作為一切現象、業力相續的根源。

種子:唯識學以「種子」說明過去的行為如何影響未來。如同穀類等由其種子所生,色法(物質)與心法(精神)等一切現象亦有其產生的主因,稱為種子。

複製人也會輪迴嗎?

會。複製人只是受胎的方式不同,一樣是有情生命。凡是有情生命,就會輪迴。那麼,善、惡業報是否會由被複製者延續到複製人的身上?不會。複製人是獨立的有情生命個體,就像「父子不相代受」,善、惡業報是自作自受的。

生命從何而來?

成功培養出桃莉羊的科學家,「創造」了桃莉羊的生命嗎?有人認為生命由神所創造,或由神所轉化;有人認為生命只是許多元素的聚合。佛陀反對這些說法,主張「緣起說」,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,包括生命,都依賴各種條件而存在、消滅。

複製羊或複製人的生命並非由科學家所「創造」,科學家只是由成年動物取得遺傳物質,營造出適合一期生命發生的環境,促成具有相同遺傳物質的個體形成。就像傳統經由父母有性生殖而生的孩子,並非由父母所「創造」。父母是產生孩子的必要條件之一,而非唯一的充份條件。

一期生命為何會產生呢?有情死而又生,是由煩惱習氣(煩惱種子)協助業習氣(業種子),於生命結束時,引生下一期生命新的異熟果報體(第八識)。第七識促成了死生之間的連結,若非第七識的無明、我執,我們根本不會投胎,將與我們原不相關的父精母血執為自體,成為生命的開端。

在輪迴中,第八識去後來先作主公,它執持一期生命的身、心,第八識一旦離開色身,此生也就結束了。但即使這期生命結束,由於第七識的我執仍在,第八識依舊生滅而相續地流轉,再生起下一期生命。就像瀑流的水前段、後段相續不盡的奔流

生命並非永遠常住不滅;但也非在死後斷滅不存,化為烏有。如果執著常見、斷見這兩種邊執見,是絕對錯誤見解。

從入世中出世

煩惱的對治——受、想、思心所的轉化

一、 受心所的轉化:

1. 種現熏習間的修道契機——修行只是習慣。例:每天15分鐘的禪修或念佛等定課的重要。

2. 「止」的修習——專注、耐心(正念、正知、精勤);緊張、瞋心時懂得煞板;不排斥、期待任何感受,而能和平面對。

3. 「觀」無常。

二、 想心所的轉化:

1. 常想一二;絆腳石變墊腳石。

2. 修行的階段:

1) 執我、我所的危機與轉機——人類自私的根源與進步的動力。

2) 從世間到出世間的價值觀——捨惡、向善,進而淨化內心。

3. 慧觀緣起。例:不是「我的悲傷」;只是「一種悲傷」。

三、 思心所的轉化

1. 以善願轉惡業。例:每日作一件善業——身口意的布施、持戒。

2. 事事迴向:由「小我」到「大我」,由「假我」到「無我」。

由「平等性智」看佛教「無我的平等」

佛教認為,高張自我欲望會使自己掉進無窮的追求中,同時引起與別人的爭鬥,永無止息,必須化解這一觀念才能獲得理想的自由。

在 這現實世間,所以分自、他,造成各種不同的階級、族群,彼此壁壘森嚴,甚至鬥爭得你死我活,完全由於我們內心執著有我(我見),以自我為中心,把自我以外 的看成他人,再就自他的較量中,高估自己,看不起別人(我慢),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(我愛),於是形成人類的不平等,為人帶來無窮的糾紛、苦惱。菩薩斷除 我執,認為人與人間沒有差別,不會再對他人有輕蔑、敵意,而且視他人的痛苦如自己的痛苦,希望拔除他人所有的痛苦,給予快樂。菩薩的慈悲心,完全立基於自 他平等之上。(《八識規矩頌講記》p.247無我的平等觀,超越世間所謂立足點平等、齊頭平等。

省思「地球村」、「天下一家」、「世界和平」……的理想,為人類共通的渴望。而「人不自私天誅地滅」又是屢試不爽的明訓,從個人修學來說,您認為哪些情況下宜提醒自己「無我」,哪些情況下宜提醒自己「有我」。就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,您認為什麼情況宜爭取權益,什麼情況宜退讓?

【其他相關資料】(請自行參考)

一、政大哲學系教授沈清松自民國76年起,連續追蹤台灣人民心目中最重視事物的排序,研究科技對人類價值觀影響,發現以往偶爾出現在十名內的「世界大同」,近年已敬陪末座。世界或外國,也許是旅遊、投資、求學、工作的場所,卻已不是台灣人民發揮人道關懷的對象。沈清松指出,台灣人的自我概念出了問題,許多人都把自我實現誤解成了自私。他說:「自我肯定是很重要,但如果自我的內容只有慾望,那不是滿足慾望人就快樂了嗎?但是我們卻看到今天的人即使滿足了所有慾望,仍然不快樂。……心中沒有他人,就沒有公共領域的概念,公共領域就變成大家廝殺爭奪的場域。事實上人對自己的了解是需要從他人那裏認知的,因此除了尋求自我滿足,還要學會無私的慷慨。」(摘自:吳迎春<你的價值在哪裡>《遠見》VOL. 227(2000/4), p.60

二、香光尼僧團《初級佛學課本》(嘉義:香光書鄉,民86,修訂版)。pp. 34-36守善。

三、香光尼僧團《中級佛學課本》(嘉義:香光書鄉,民86,修訂版)。pp. 19-25輪迴與輪迴的解脫;pp.45-48四念處。

末那識的轉識成智──

末那識無有染污的情況,分成永滅、暫伏兩種。三乘無學果位永滅末那識的染污;初地入心、滅盡定等出世道暫伏末那識的染污末那識的轉識成智,正是解脫生死輪迴的關鍵。

暫滅染污意——初地、滅盡定等出世道

極喜初心(初地)平等性

初地:十地中的初地。是修行菩薩道的行者,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,歷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等修行階位,爾後最初證悟無我的階位。因能自利利他,心中生起極大的歡喜,故又名極喜地、初歡喜地。

根本智進入初地時,首次發起無漏的智慧。當心生起無漏的智慧,就不再稱為「識」,而是稱為「智」,也就是轉識成智。在這個階段,對於世界上所有的色、聲等所緣,證悟到這些所緣於心以外不可得,是不可見、不可執取的;乃至對經典的教法等所緣,亦同樣證悟到其於心以外不可得。

這絕不同於盲人的看不到東西,而是斷離了識的所取。在無所取的同時,能取也無,平等的出世間智生起。這首次發起的無漏智慧,無能緣、所緣,與真如平等,所以稱為無分別智」,又名根本無分別智」、「根本

滅盡定:在滅盡定中,末那識暫時伏滅。但因末那識種子未斷,等到一出定,染污的末那識馬上又自阿賴耶識中生起現行。在滅盡定中,前六識乃至末那識都暫時止息,只有阿賴耶識依然在活動。《成》卷七:「滅盡定者,謂有無學或有學聖,已伏、或離無所有貪,上貪不定,由止息想作意為先,令不恒行、恒行染污心、心所滅,立滅盡名。令身安和故亦名定,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。(大正31, p.37c)

出世道:marga lokottara,包括三乘聖道及無漏的後得智。出世道是世間道的相反。只有在世間道才會生起染污意。由於出世道觀見無我,能對治我見等,所以染污意不生起。一旦入世間道,染污意馬上又自阿賴耶識中生起現行。

永斷染污意——八地、阿羅漢

無功用行(八地)我恆摧

三乘無學果位永斷末那識的染污,包括:一、聲聞乘第四果;二、緣覺乘辟支佛;三、八地以上的菩薩,乃至大乘佛果位。時,煩惱已斷滅無餘,染污意的種子及現行亦與煩惱一樣,永斷無

聲聞四果所斷的煩惱

聲聞四果

所斷的煩惱

初果(預流果)

須陀桓

斷了生死最根本的煩惱——我見、戒禁取、疑等三結,內心初得前所未有的體驗。

二果(一來果)

斯陀含

大大削弱修所斷煩惱(修惑)——貪、瞋、慢、無明的力量。

三果(不還果)

阿那含

斷盡欲貪、瞋,至此,五下分結已盡。

四果(阿羅漢果

阿羅漢

斷盡五上分結——色貪、無色貪、掉舉、無明。煩惱既斷盡了,依煩惱潤生為緣,而感未來生死苦果的舊業不再有效,又不會再造新業,所以,永不再受生死。斷煩惱即證涅槃。

阿羅漢,是生死的解脫者——無生;煩惱賊的淨盡者——殺賊;值得供養尊敬的聖者——應供。

結的解脫

煩惱

三結

五下

分結

五上

分結

四煩惱

五鈍使

解脫位

一、疑

初果

 

我見

使

戒禁取見

 

邊執見

 

邪見

 

見取見

 

三、瞋

三果

欲貪

(我愛)

色貪

四果

無色貪



五、無明

(我癡)

六、慢

(我慢)

隨煩惱: 掉舉


萬古不歇的我執

末那識自無始以來,恆以貪愛的狀態執取著阿賴耶識,

虛構出最深層、頑固的自我觀念――我執。

末那識的特性——思量隨緣執我量為非,……恒審思量我相隨

前六識將五取蘊――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、識,執為自我;第七識(末那識則執識蘊中的第八識(阿賴耶識)為自我。

末那識的特性是思量,它不斷的思惟所緣的阿賴耶識,並執阿賴耶識為我。阿賴耶識生滅而相續地流轉,非常、非斷,決不是常、一、主宰的「我」,但末那識被無始以來的無明――我癡所迷,在緣阿賴耶識時,竟把它執為「我」了。末那識轉變出最深層的我執,是為生死的根本。

末那:manas,音譯「末那」,意譯「意」,義為思考的主體。末那識不斷的思惟其所緣境,故名思量。《成唯識論》稱末那識為「第七識」。末那識帶有無明,是染污的,故又名為「染污意」。

自我意識——俱生我執、分別我執

我執

俱生我執

分別我執

先天就有的。是從無始以來,內在虛妄熏習的力量,所形成的我執

分別我執是後天學習而有的。是從生以來,因外緣的力量,如父母師長的教導,看書、看電視或因社會整體的價值觀所影響,而漸漸形成的我執。唯第六識有。

人在成長的過程會受環境的影響,會與環境互動而內化成某些認知與行為的模式。

常相續:

第七識緣第八識,執為實我。

有間斷:

第六識緣五取蘊相,執為實我。

難斷。修道中數數修習無我觀,方能除滅。

易斷。見道(初地、初果)時觀一切法無我,即能除滅。

       

參:《成唯識論》卷一(大正31, p.2a

與末那識常俱的四煩惱心所——貪、癡、我見、慢相隨。…… 四惑相應起

關於快樂、自私、自我實現、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

您的價值在哪裡?

您的實際行為又如何?

 

末那識一直與四根本煩惱――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一起活動。這四種煩惱能虛構出自我觀念(我執):我癡,不明白無我的道理;我見,是將「非我」執為「我」,如對五蘊和合的身心,生起常、一、主宰的錯誤見解;我慢,為五蘊和合的身心驕傲自負;我愛,貪愛自我。

我癡: atmamoha於「我」無知、愚癡,不明白無我的道理。 無明(avidya),為無始以來的煩惱,是於業、果、四諦、緣起等事理,不能如實了解《成》卷四:「我癡者謂無明,愚於我相,迷無我理,故名我癡。(大正31, p.22a)

我見: atmadrishty將「非我」執為「我」的見解,又名有身見薩迦耶見,見解、看法。有情只是和合相續的假我,卻常直覺自己是獨存的、沒有變化的,是與自然、社會無關的常、一、主宰的我,因此產生各式各樣的「我見」:如對五蘊和合的身心,生起常、一、主宰的妄見;或認為「梵」及「我」是自我的本質,常住不變。 「我見」屬五種見之一,不但不了解無我,還積極的執我。

惡見(不正見)

五種不正見

(五利使)

說明

我見

(身見、有身見、薩迦耶見)

是一般人對生命的誤解,執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、我所,誤認為此色、心的集合是存在的主體。

邊執見

由於我見的力量,執五蘊和合的身心常住不滅,或死後斷滅不存

常見:死後常住不滅、人永遠為人、豬狗永遠為豬狗。

斷見:死後斷絕,歸於烏有。

邪見

否定因果、作用。

見取見

執個人的見解、價值觀最好。

戒禁取見

執種種邪戒,如苦行、祭祀、咒術等不正確的戒律、風俗習慣,以為由之能得解脫。

我慢 atmamana,由於將五蘊和合的身心執為「我」,因而驕傲自負心的高舉,比較他人和自己,無論我勝、相等、我劣,只要有心的高舉,就是慢。

我愛atmasneha喜愛自己、貪愛自我,即我貪。《成》卷四:「我愛者謂我貪,於所執我深生耽著,故名我愛。(大正31, p.22b) ,包括欲愛、有愛(我愛)、無有愛。佛法體察有情無我、無我所,不但離欲愛、有愛,也要離無有愛。長阿含經卷十<第十三經>:「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者,寧有取不?曰:無有。阿難,我以此緣,知取由愛,緣愛有取。(大正1, p.60c)

 

 

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

欲愛

欲求

貪愛和追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欲,屬「我所愛」(境界愛)——以「我愛」為中心而不斷向外擴展,愛著關聯自己的環境。如:愛著名利、家庭、眷屬,或有的人到那裏都要刻字「某某到此一遊」,怕人不知他來此,這些都屬我所愛。想佔有外界以完成自我,反而會成為外界的奴隸。

有愛

(有

即「我愛」、「自體愛」——自覺或不自覺地愛著身心和合的有情自體。我愛就是生存的意欲,例如有人嗜財如命,但當生命受威脅時,還是命比較重要。

無有愛

梵行求

是否定自我的愛,覺得生活苦惱、身心難調,因此企圖擺脫而求出離。「梵行求」是修遠離行,以圖否定存在。如極端的神秘離世,或自殺的行為,並非認同無我,而是覺得我活不下去、不能承擔,內在還是愛自己、保護自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