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死亡
佛陀曾說過:所有耕種的時機中,以秋天最適合;
在所有不同的覺悟中,對於死亡無常的覺悟是最上乘的。
死亡必定到來,但卻不一定選在何時侵襲我們。
如果我們真的去面對,我們並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
――死亡或明天。
(達賴喇嘛《邁向解脫之路》)
壹 死亡的判定
一、呼吸停止、五識不起(五根沒有知覺)、意識不起乃至腦死,還不算死亡。
近代醫學界以「腦死」判定死亡。當腦幹死了,不能自己呼吸,心臟不久就不跳了,不能再生存下去。於是宣告死亡。然而,依佛法來看,這是在向死亡接近的過程中,不能因為不久一定死,就宣告已死亡了。(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p.114-118)
當禪修者進入很深的禪定,如在第四禪中「身行滅」──粗的出入息停止了,五識不生起,但他的身體仍然健康,等到一出定,呼吸立刻恢復。又如入滅盡定者雖然暫時沒有身、口、意的活動,但並未失去體溫、壽命,身體也沒有敗壞,不同於死亡。所以,呼吸停止、五根沒有知覺,不能說是死。
二、壽、暖、識捨身才是死亡
佛法與醫學對死亡的判定有所不同。經上說:「壽、暖及與識,三法捨身時,所捨身僵仆,如木無思覺。」沒有這三者,才是死了,倒在地上的身體,與砍斷了的樹木一樣。(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p.114-118)
壽:也稱為「命根」,指因業力而決定的生存期限。
暖:是體溫,人是熱血動物,當體溫漸漸下降至全身冷透了,就是死。
識:指八識。「識」捨身時,不但沒有六識,連內在的細意識(第七、八識)也不再生起了。
三、臨終的狀態
在彌留之際,有人見神見鬼,精神、情緒反常,這是生理的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分散所產生的痛苦反應,加上善、惡業力的呈現。四大分散的過程(李開濟《瑜伽、神修、禪觀》):
一) 地大:肌肉與五臟肺腑不堪使用;心力無法支配使喚肉體,逐漸失去感覺,肉體與心靈漸漸失去聯繫;視覺矇矓,逐漸什麼也看不見,覺得陽光或室內燈光完全消滅。
二) 水大:水份枯竭,口鼻乾燥。
三) 火大:身體的溫度會逐漸消失,四肢漸漸發硬、變冷,乃至非常僵硬。
四) 風大:呼吸會變得混濁沉重、不連貫、短促,然後停止。
如果處於死亡時刻的人,心中有很強烈的貪念或瞋恨,他將看到各式各樣的幻覺,會覺得非常焦慮。有人覺得好像進入黑暗,有人覺得被火燒。他的內心混亂,會大聲喊叫、呻吟,覺得全身好像被拆開一樣。他死亡的時刻會有劇烈的痛苦狀態。這些全都是由於執著自我之故,知道最珍愛的「我」即將死去。(達賴喇嘛《邁向解脫之路》)
死時、生時,屬六識不起的悶絕狀況(五位無心之一)。死後,由於第八識不再攝持五根,身體開始出現青瘀等相。《攝大乘論釋論》卷一:「眼等諸色根,阿梨耶識攝持故,……若至死時彼識捨離故,即有此諸青瘀等相。」(大正31, p.274a)由於死亡時身心一度崩壞,根身與情識相離,到了下一生,一般多不能記憶前生的經歷。
貳 死生之間起善念的重要
死 亡時內心是否處在善念的狀態,是具有較好來世的最後機會。在人將死的最後關頭,至少應該被示以佛菩薩的形相,讓他生起堅定的信仰,在死時的內心擁有光明的 心境。即使無法這麼做,隨侍人員和親屬也應勿讓亡者的內心覺得紛擾不安。否則,強烈的貪念或瞋恨的情緒,會讓他處於很痛苦的狀態,而且可能讓他投生在較低 的階層。(達賴喇嘛《邁向解脫之路》)
摩訶男居士得善終的故事
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。爾時,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,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,人民熾盛。我每出入時,眾多羽從,狂象、狂人、狂乘常與是俱。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,忘於念佛、念法、念比丘僧。我自思惟:命終之時當生何處?」
佛告摩訶男:「莫恐!莫怖!命終之後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。譬如大樹,順下、順注、順輸,若截根本,當墮何處?」摩訶男白佛:「隨彼順下、順注、順輸。」
佛告摩訶男:「汝亦如是,若命終時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。所以者何?汝已長夜修習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若命終時,此身若火燒、若棄塚間,風飄日曝,久成塵末,而心、意、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,戒、施、聞慧所熏,神識上昇向安樂處,未來生天。」時,摩訶男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――《雜阿含經》<第九三○經>(大正1, p.237b-c)
就佛法而言,生非生命的開始,死也非生命的終站,死只是一期生命的最後結束,成佛才是生命的終站。佛法最關心的議題之一,正是從有情的死亡,透視生命的實相,進而超越生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