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5日星期五

從入世中出世

煩惱的對治——受、想、思心所的轉化

一、 受心所的轉化:

1. 種現熏習間的修道契機——修行只是習慣。例:每天15分鐘的禪修或念佛等定課的重要。

2. 「止」的修習——專注、耐心(正念、正知、精勤);緊張、瞋心時懂得煞板;不排斥、期待任何感受,而能和平面對。

3. 「觀」無常。

二、 想心所的轉化:

1. 常想一二;絆腳石變墊腳石。

2. 修行的階段:

1) 執我、我所的危機與轉機——人類自私的根源與進步的動力。

2) 從世間到出世間的價值觀——捨惡、向善,進而淨化內心。

3. 慧觀緣起。例:不是「我的悲傷」;只是「一種悲傷」。

三、 思心所的轉化

1. 以善願轉惡業。例:每日作一件善業——身口意的布施、持戒。

2. 事事迴向:由「小我」到「大我」,由「假我」到「無我」。

由「平等性智」看佛教「無我的平等」

佛教認為,高張自我欲望會使自己掉進無窮的追求中,同時引起與別人的爭鬥,永無止息,必須化解這一觀念才能獲得理想的自由。

在 這現實世間,所以分自、他,造成各種不同的階級、族群,彼此壁壘森嚴,甚至鬥爭得你死我活,完全由於我們內心執著有我(我見),以自我為中心,把自我以外 的看成他人,再就自他的較量中,高估自己,看不起別人(我慢),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(我愛),於是形成人類的不平等,為人帶來無窮的糾紛、苦惱。菩薩斷除 我執,認為人與人間沒有差別,不會再對他人有輕蔑、敵意,而且視他人的痛苦如自己的痛苦,希望拔除他人所有的痛苦,給予快樂。菩薩的慈悲心,完全立基於自 他平等之上。(《八識規矩頌講記》p.247無我的平等觀,超越世間所謂立足點平等、齊頭平等。

省思「地球村」、「天下一家」、「世界和平」……的理想,為人類共通的渴望。而「人不自私天誅地滅」又是屢試不爽的明訓,從個人修學來說,您認為哪些情況下宜提醒自己「無我」,哪些情況下宜提醒自己「有我」。就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,您認為什麼情況宜爭取權益,什麼情況宜退讓?

【其他相關資料】(請自行參考)

一、政大哲學系教授沈清松自民國76年起,連續追蹤台灣人民心目中最重視事物的排序,研究科技對人類價值觀影響,發現以往偶爾出現在十名內的「世界大同」,近年已敬陪末座。世界或外國,也許是旅遊、投資、求學、工作的場所,卻已不是台灣人民發揮人道關懷的對象。沈清松指出,台灣人的自我概念出了問題,許多人都把自我實現誤解成了自私。他說:「自我肯定是很重要,但如果自我的內容只有慾望,那不是滿足慾望人就快樂了嗎?但是我們卻看到今天的人即使滿足了所有慾望,仍然不快樂。……心中沒有他人,就沒有公共領域的概念,公共領域就變成大家廝殺爭奪的場域。事實上人對自己的了解是需要從他人那裏認知的,因此除了尋求自我滿足,還要學會無私的慷慨。」(摘自:吳迎春<你的價值在哪裡>《遠見》VOL. 227(2000/4), p.60

二、香光尼僧團《初級佛學課本》(嘉義:香光書鄉,民86,修訂版)。pp. 34-36守善。

三、香光尼僧團《中級佛學課本》(嘉義:香光書鄉,民86,修訂版)。pp. 19-25輪迴與輪迴的解脫;pp.45-48四念處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