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5日星期五

萬古不歇的我執

末那識自無始以來,恆以貪愛的狀態執取著阿賴耶識,

虛構出最深層、頑固的自我觀念――我執。

末那識的特性——思量隨緣執我量為非,……恒審思量我相隨

前六識將五取蘊――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、識,執為自我;第七識(末那識則執識蘊中的第八識(阿賴耶識)為自我。

末那識的特性是思量,它不斷的思惟所緣的阿賴耶識,並執阿賴耶識為我。阿賴耶識生滅而相續地流轉,非常、非斷,決不是常、一、主宰的「我」,但末那識被無始以來的無明――我癡所迷,在緣阿賴耶識時,竟把它執為「我」了。末那識轉變出最深層的我執,是為生死的根本。

末那:manas,音譯「末那」,意譯「意」,義為思考的主體。末那識不斷的思惟其所緣境,故名思量。《成唯識論》稱末那識為「第七識」。末那識帶有無明,是染污的,故又名為「染污意」。

自我意識——俱生我執、分別我執

我執

俱生我執

分別我執

先天就有的。是從無始以來,內在虛妄熏習的力量,所形成的我執

分別我執是後天學習而有的。是從生以來,因外緣的力量,如父母師長的教導,看書、看電視或因社會整體的價值觀所影響,而漸漸形成的我執。唯第六識有。

人在成長的過程會受環境的影響,會與環境互動而內化成某些認知與行為的模式。

常相續:

第七識緣第八識,執為實我。

有間斷:

第六識緣五取蘊相,執為實我。

難斷。修道中數數修習無我觀,方能除滅。

易斷。見道(初地、初果)時觀一切法無我,即能除滅。

       

參:《成唯識論》卷一(大正31, p.2a

與末那識常俱的四煩惱心所——貪、癡、我見、慢相隨。…… 四惑相應起

關於快樂、自私、自我實現、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

您的價值在哪裡?

您的實際行為又如何?

 

末那識一直與四根本煩惱――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一起活動。這四種煩惱能虛構出自我觀念(我執):我癡,不明白無我的道理;我見,是將「非我」執為「我」,如對五蘊和合的身心,生起常、一、主宰的錯誤見解;我慢,為五蘊和合的身心驕傲自負;我愛,貪愛自我。

我癡: atmamoha於「我」無知、愚癡,不明白無我的道理。 無明(avidya),為無始以來的煩惱,是於業、果、四諦、緣起等事理,不能如實了解《成》卷四:「我癡者謂無明,愚於我相,迷無我理,故名我癡。(大正31, p.22a)

我見: atmadrishty將「非我」執為「我」的見解,又名有身見薩迦耶見,見解、看法。有情只是和合相續的假我,卻常直覺自己是獨存的、沒有變化的,是與自然、社會無關的常、一、主宰的我,因此產生各式各樣的「我見」:如對五蘊和合的身心,生起常、一、主宰的妄見;或認為「梵」及「我」是自我的本質,常住不變。 「我見」屬五種見之一,不但不了解無我,還積極的執我。

惡見(不正見)

五種不正見

(五利使)

說明

我見

(身見、有身見、薩迦耶見)

是一般人對生命的誤解,執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、我所,誤認為此色、心的集合是存在的主體。

邊執見

由於我見的力量,執五蘊和合的身心常住不滅,或死後斷滅不存

常見:死後常住不滅、人永遠為人、豬狗永遠為豬狗。

斷見:死後斷絕,歸於烏有。

邪見

否定因果、作用。

見取見

執個人的見解、價值觀最好。

戒禁取見

執種種邪戒,如苦行、祭祀、咒術等不正確的戒律、風俗習慣,以為由之能得解脫。

我慢 atmamana,由於將五蘊和合的身心執為「我」,因而驕傲自負心的高舉,比較他人和自己,無論我勝、相等、我劣,只要有心的高舉,就是慢。

我愛atmasneha喜愛自己、貪愛自我,即我貪。《成》卷四:「我愛者謂我貪,於所執我深生耽著,故名我愛。(大正31, p.22b) ,包括欲愛、有愛(我愛)、無有愛。佛法體察有情無我、無我所,不但離欲愛、有愛,也要離無有愛。長阿含經卷十<第十三經>:「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者,寧有取不?曰:無有。阿難,我以此緣,知取由愛,緣愛有取。(大正1, p.60c)

 

 

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

欲愛

欲求

貪愛和追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欲,屬「我所愛」(境界愛)——以「我愛」為中心而不斷向外擴展,愛著關聯自己的環境。如:愛著名利、家庭、眷屬,或有的人到那裏都要刻字「某某到此一遊」,怕人不知他來此,這些都屬我所愛。想佔有外界以完成自我,反而會成為外界的奴隸。

有愛

(有

即「我愛」、「自體愛」——自覺或不自覺地愛著身心和合的有情自體。我愛就是生存的意欲,例如有人嗜財如命,但當生命受威脅時,還是命比較重要。

無有愛

梵行求

是否定自我的愛,覺得生活苦惱、身心難調,因此企圖擺脫而求出離。「梵行求」是修遠離行,以圖否定存在。如極端的神秘離世,或自殺的行為,並非認同無我,而是覺得我活不下去、不能承擔,內在還是愛自己、保護自己的。

1 条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