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5日星期五

六根(內六處)、六境(外六處)與六識

六處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(六種器官),稱作「六處」(又稱「內六處」)。若再加上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境(又稱作「外六處」),即成通常所說的「十二處」。

六境:「識」所接觸、認識的對象,稱為「境」。佛教將心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識)和感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)接觸的對象,分成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境,又稱為六塵。「塵」是舊譯,新譯作「境」或「境界」。

所緣境:六識活動時,必然有它所接觸、了知的對象,稱為所緣所緣境。如眼識能見色,耳識能聞聲,鼻識能嗅香,舌識能嚐味,身識能有觸覺,意識能認識一切法。

接觸外境,並不一定有礙解脫;而是心生染著,產生貪欲,才能束縛我們。如《長阿含經》卷十四:「雖到於五塵,不名為貪欲;思想生染著,乃名為貪欲。欲能縛世間,健者得解脫大正2,.473a增壹阿含經》卷三一:「有愛者則有受,有受則有愛。因緣合會,然後各各相生如此。如此五苦盛陰無有斷絕時。以知愛已,則知五欲,亦知外六塵、內六入,即知此盛陰之本末。」(大正2,.718a

前五識與第六識的差別

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(例:看只是看、聽只是聽)。第六識有自性、隨念、計度三種分別,能整合前六識的經驗,將認識中的東西化為概念(自外在移到內心),成為知識。

意識的三種分別:

一、 自性分別。不加任何名言、思考等分別。

二、 隨念分別。念是明記不忘,即記憶,能使經驗重現。意識能連貫過去的經驗,形成有組織的認識。能接續經驗,保留好的,改善不好的,才能創造人類文化。

三、 計度分別。計度是探討、分析、綜合等理性思考活動。例如,雖然人們感覺不到地球在動,但科學家從觀察、推理上得到的知識,發現地球是動的。第六識對人類的向善也能發揮很大的功能,如佛陀體解生命是苦,尋找苦因,對治苦因,而得解脫的樂果。

意識的種類

意識的種類

五俱意識(明了意識)

不俱意識(獨頭意識)

定中意識

散位意識

夢中意識

亂意意識

一、 五俱意識:又稱明了意識,是與前五識俱起的意識。當前五識緣外在的五境時,意識與前五識共同生起,以分別此外境。

二、 獨頭意識:前五識不活動時,第六意識仍可憑空臆想,單獨生起。獨頭意識又分為散位、夢中、亂意、定中等四種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