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5日星期五

末那識的轉識成智──

末那識無有染污的情況,分成永滅、暫伏兩種。三乘無學果位永滅末那識的染污;初地入心、滅盡定等出世道暫伏末那識的染污末那識的轉識成智,正是解脫生死輪迴的關鍵。

暫滅染污意——初地、滅盡定等出世道

極喜初心(初地)平等性

初地:十地中的初地。是修行菩薩道的行者,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,歷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等修行階位,爾後最初證悟無我的階位。因能自利利他,心中生起極大的歡喜,故又名極喜地、初歡喜地。

根本智進入初地時,首次發起無漏的智慧。當心生起無漏的智慧,就不再稱為「識」,而是稱為「智」,也就是轉識成智。在這個階段,對於世界上所有的色、聲等所緣,證悟到這些所緣於心以外不可得,是不可見、不可執取的;乃至對經典的教法等所緣,亦同樣證悟到其於心以外不可得。

這絕不同於盲人的看不到東西,而是斷離了識的所取。在無所取的同時,能取也無,平等的出世間智生起。這首次發起的無漏智慧,無能緣、所緣,與真如平等,所以稱為無分別智」,又名根本無分別智」、「根本

滅盡定:在滅盡定中,末那識暫時伏滅。但因末那識種子未斷,等到一出定,染污的末那識馬上又自阿賴耶識中生起現行。在滅盡定中,前六識乃至末那識都暫時止息,只有阿賴耶識依然在活動。《成》卷七:「滅盡定者,謂有無學或有學聖,已伏、或離無所有貪,上貪不定,由止息想作意為先,令不恒行、恒行染污心、心所滅,立滅盡名。令身安和故亦名定,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。(大正31, p.37c)

出世道:marga lokottara,包括三乘聖道及無漏的後得智。出世道是世間道的相反。只有在世間道才會生起染污意。由於出世道觀見無我,能對治我見等,所以染污意不生起。一旦入世間道,染污意馬上又自阿賴耶識中生起現行。

永斷染污意——八地、阿羅漢

無功用行(八地)我恆摧

三乘無學果位永斷末那識的染污,包括:一、聲聞乘第四果;二、緣覺乘辟支佛;三、八地以上的菩薩,乃至大乘佛果位。時,煩惱已斷滅無餘,染污意的種子及現行亦與煩惱一樣,永斷無

聲聞四果所斷的煩惱

聲聞四果

所斷的煩惱

初果(預流果)

須陀桓

斷了生死最根本的煩惱——我見、戒禁取、疑等三結,內心初得前所未有的體驗。

二果(一來果)

斯陀含

大大削弱修所斷煩惱(修惑)——貪、瞋、慢、無明的力量。

三果(不還果)

阿那含

斷盡欲貪、瞋,至此,五下分結已盡。

四果(阿羅漢果

阿羅漢

斷盡五上分結——色貪、無色貪、掉舉、無明。煩惱既斷盡了,依煩惱潤生為緣,而感未來生死苦果的舊業不再有效,又不會再造新業,所以,永不再受生死。斷煩惱即證涅槃。

阿羅漢,是生死的解脫者——無生;煩惱賊的淨盡者——殺賊;值得供養尊敬的聖者——應供。

結的解脫

煩惱

三結

五下

分結

五上

分結

四煩惱

五鈍使

解脫位

一、疑

初果

 

我見

使

戒禁取見

 

邊執見

 

邪見

 

見取見

 

三、瞋

三果

欲貪

(我愛)

色貪

四果

無色貪



五、無明

(我癡)

六、慢

(我慢)

隨煩惱: 掉舉


没有评论: